左邊最後那棟房子/魔屋/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
屋子驚悚片第二彈,繼續來看的也是屋子系列,台灣片名翻譯叫做左邊最後那棟房子,大陸叫魔屋,明顯的,台灣比較好,當然不是台灣都比較好,比如說名牌冤家 跟蒸發的摩根夫婦,我就比較喜歡蒸發的這個片名,因為現在電影那麼多,如果只翻一個亂七八糟什麼魔鬼、終極、絕命、絕地、火線等真的沒人知道裡面演什麼, 可惜現在兩岸三地片名真的亂七八糟,因為代理權的關係,真希望有一天片名能夠統一。
劇情大綱:一對夫妻約翰、艾碼和女兒瑪麗到湖邊小屋度 假,女兒開車去找朋友,沒想到竟意外遇到亡命天涯的歹徒,一對夫妻、還有小孩和小孩的叔叔,這四個人被通緝在案,為了逃亡不擇手段,在某個陰錯陽差之下, 瑪麗跟朋友被脅迫當人質,之後又被慘無人道虐待,瑪麗努力回到小屋,同時,這群亡命之徒也到小屋來借宿,劇情的真正爆點就在事情一觸即發之後,精彩可期的 畫面,眼睛真的捨不得眨一下!
命運的安排還需要自己努力爭取,活下去的動力:
這部片給了兩個提示,當遇到困境時,除了祈 求上天的協助之外,還要自己努力去爭取、幫自己製造機會,片中演女兒刻意引導壞人往湖邊開去,將地點導入熟悉的度假小屋中,另外在知道他朋友被殺之後,只 能不顧一切的逃亡,我只能說,活下去的機會有一半是靠自己拼命爭取的,讓然看了非常感動。
剛好是醫生,等到後面終於看好人發威:
除 了感動之外,劇情還要設定一些伏筆才會有利劇情發展,例如剛好約翰是一個醫生,剛好兇手不知道瑪麗是他們女兒等,這一切刻意的設定,都是為了導出「復仇」 的概念,事實上,美國本來就很崇尚自由主義,為了保護家人、為了捍衛家園,拼了命都要努力去做下去,鋪陳的部分設定很好,雖然有一點冗長,但是為了能夠激 起觀眾的憤慨,到後面,反倒不覺得了,甚至可以說他拿捏的恰恰好處,由於前面壓抑夠久了,所以看到後面爆頭等劇情,頓時覺得舒服,讓人目不轉睛。
老天也幫助這對夫妻,巧合不斷:
事 實上,就算剛好女兒死掉了,留下來的項鍊還是會導入到原本編劇設定的結局,另外,艾碼也發現兇手的兒子看到照片一驚這些都是伏筆,或者說,就算女兒瑪麗還 是死了或是沒回來,這對夫妻還是可能會發現事情的真相,不過,還是要說一句話,就是這一切還是編劇的設定,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機率非常低,編劇很巧妙將這個 劇情寫入裡面製造衝突和高潮,如果真的要說巧合,真的太巧了。
另外,還好夫妻沒住很多天、雙方也知不知道名子、一堆的巧合,編出這樣的劇情,編劇或是原創的小說家真的厲害。
另一個核心概念-復仇(fight back):
最 近很熱門在討論廢死,真不知道如果贊成廢死的人遇到片中主角夫妻的遭遇會怎麼樣?那天看到TVBS討論一個議題,就是贊成廢死的人去告贊成死刑的人毀謗, 然後TVBS下了一個很有趣的標題,「贊成廢死的人要求社會對這些罪犯寬容,但是他們卻對別人毀謗一點都不寬容」,難道是毀謗罪不需被判死刑,所以不需寬 容?無意筆戰。
美國在很早已前就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,所以早在建國之初,為保護自由,做出很多努力,例如槍枝合法、例如移民,黑人、黃 人、文化調適下了很大功夫,這樣個國家同時也腹背受敵,受到許多反美人士攻擊,所以美國絕不跟恐怖份子妥協,在許多片中不斷潛移默化這個概念,如果你是陌 生訪客,美國主義告訴我們,我們很熱情招待你,如果你是陌生訪客,可是你的意圖不正,美國主義就會告訴你,美國會毫不留情的給你打擊,為了捍衛國家利益, 因為這個美國主義的盛行,他們的電影同樣也透露出類似情緒,雖然不是國家,而是在保衛家園這個概念,但是仍然讓人看了感動,同仇敵慨。
高度張力的爆頭,體驗真正的限制級:
露 點就不講了,本片的強暴的部分拍的很露骨,兩段爆頭畫面也讓人難忘,如果要形容以爆制爆,這部片再適合不過了,不過我還是覺得,事實上強暴、爆頭這幾段真 的可以不演,刻意拍出來,反倒讓這部片的層次拉低了,變成某種復仇片,失去理性的結果,個人覺得不是很恰當,雖然看的很爽。
太過暴力、血腥可能是這部片唯一的缺點,雖然這是拍攝手法的問題,沒什麼好抱怨的。
微波爐那段,真受不了!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