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這部電影,忍不住要和2011年的「Don't Be Afraid of the Dark」來做比較,這兩部片都是拿「牙仙」來做題材再造的工作,並且都將他改編成鬼故事,因此,這兩片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拿來做比較。
劇情敘述:一個單親媽媽帶著一個女兒搬到一個公寓居住,沒想到這個老公寓鬧鬼,一開始他們還不知道是什麼,隨著這間公寓曾經是凶宅的事情讓主角知道後,這間屋子的鬼開始非常具體的對他們母女造成精神上的侵害。
這部片的手法大約可以分成三段,第一段先將整段劇情鋪陳起來,也就是暗示牙仙子的故事,然後車禍,後再出現凶宅,這邊就好像給觀眾先做劇情提示,接下來遇到鬼不會是別的地方,就是他了,大概是這種感覺,然後在第二段,這些暗示越來越明顯,包括真實對人造成傷害,另一方面在科學角度也真實的對這個現況做出判斷,例如MRI核磁共振或醫學角度去看精神分裂和幻覺,在這一段當中,主要呈現那種掙扎,然後是第三段,也就是破梗的時候,基本上在這段去交代到底科學勝利或是鬼怪勝利。
然後劇情刻意埋了一個梗,大約最後10分鐘的時候出現,這個梗其實救了這部片很多,將這部片拉了很多分。
由於 「Don't Be Afraid of the Dark」是2011年,而這部「Fairytale」是2012年,實在太接近,然後內容、題材又很像,所以不得不比一下,先說相近的。
催眠是很恐怖的
對於文字及語言依賴越深的人,越容易被催眠,這邊所謂的催眠包括言語、聲音、影像提示,這部片為增加恐怖氣氛,所以不斷使用這種手法來強化鬼的存在,這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情況,形成一種強烈提示,他提示劇中人物,當然也提示觀眾有鬼的存在,換句話說這個價值觀就直接附加在觀眾上面,當然觀眾會說,如果劇情走向是,主角根本不相信,那這部片就不是鬼片,而是紀錄片了,不論如何,我覺得最重要的概念是,催眠是恐怖片或鬼片必要手法。
科學的價值觀是一種拉扯力量
兩部電影都使用相同手法,那就是一開始一定科學、理性、正義、聰明、睿智獲得勝利,然後慢慢開始動搖,然後最後發現鬼怪,不同的是,「Don't Be Afraid of the Dark」最後走向是去驗證或證明鬼怪是存在的,並且嘗試對抗鬼怪,而在本片當中則不做這件事,基本上這部片直接灌輸觀眾及主角,要去拯救受苦受難的冤魂,這樣鬼怪就不會糾纏不清了。
世界觀相同
這兩部片都相信一個世界觀的概念,就是事出必有因,牙仙之所以會有傳說出現,因為在古代口耳相傳所帶來的故事,最後,原本最初的東西消失了,最初原本的部分可能是恐怖的,但是不知為什麼最後竟然以童話形式流傳到後代,然後在「Don't Be Afraid of the Dark」當中,主角嘗試去解開傳說的由來,而在本片當中,則直接在報紙上看到由來。
文化再製的重要性
其實兩部片放在一起看就可以瞭解到「文化再製」的重要性,還記得去年打開電視,發現電視台在播「三國」,當時心裡就在想,三國不是拍爛掉了嗎?然後是不小心的看了幾集,然後就每天都要看才睡的著了,為什麼?因為有不同的地方,然後劇情詮釋角度、設定、手法都略有不同,光這些東西,就讓三國有了不同的味道,這就是文化再製。
同樣的,從小每天聽的一些童話故事當然也可以文化再製,改編很簡單,但是要能創造出票房 就不容易了。
再回到這部片,基本上我覺得前半段很一般,一般的鋪陳、一般的設定,然後是很一般的推進劇情,但是到中、後段,編導開始設計一些新的東西,然後出現一點的差異,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埋一個梗,片尾的梗,然後是觀眾都知道的結局,然後是觀眾不知道的結局,也就是那個片尾的梗。
如果要說是這個梗救了這部片一點都不為過,他給了這部片深度,大概是這種感覺。
劇情結構及原創性:★
劇情深度:★★
場面盛大(越大表示適合大螢幕):★
氣氛、刺激性(平衡感):★★
話題性:★★
拍攝手法(動畫等):★
共9顆
16-18★-超讚去玩電影院看完後,還想買BD回家珍藏。
13-15★-優等的片,去大螢幕看或買BD很適合。
10-12★-佳作的片,租DVD差不多。
7-9★-普通的片,看第四台就好,轉台也沒關係。
6★以下-難看的電影,不看生命也不會少了什麼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